春季一直被大家视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好季节,人们本来应该走进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但很多人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比如:莫名的情绪低落、莫名的情绪波动。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应该如何调节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小妙招,还请大家仔细阅读。
一、春季经常出现的“心理感冒”症状
(一)躯体反应不适,总觉得不舒服
具体表现为身体莫名的不舒服,说不出具体是哪里不舒服,不舒服的感觉经常变换位置。有时候食欲下降,有时候拉肚子,有时候头晕头痛,有时候还会一冷一热,甚至有时候觉得心脏不舒服,有时候还表现为颈腰椎疼痛。这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是否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春困是典型表现
慢性疲劳综合征最典型的表现为困乏、周身不适、全身无力感、情绪低落、压抑郁闷、生活乏味、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爱发脾气、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甚至不想工作等症状。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伴有明显的睡眠不足和情绪改变,经过休息和放松即可消除。这本来是春季很多人的正常身心反应,但是,这种状态如果持续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抑郁,春季最容易诱发和复发的心理疾病
在春季的各类心理疾病中,抑郁症较为常见。主要有如下症状,身体状况:包括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不高、持续头痛等。情绪状态:包括心情沮丧、心神不宁,以及每逢季节转换之际,就会萎靡不振等。行为症状:包括活力与企图心难以涌现、早上困倦乏力、总是焦虑不安,甚至忍不住发怒等。人际关系:包括不想和他人交谈、无法信任亲朋好友、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别人等。个性方面:包括做事不完美便耿耿于怀、责任感变强、常为小事动怒、无法表达本身情绪。
二、春季出现“心理感冒”的原因
(一)生活节奏的变化导致适应不良
一年中最放松的春节假期刚刚过去,本来就可能有些不适应,同时人体的生物钟被扰乱,这种正常生活状态被扰乱的特殊的气候特点,导致了人的心理更难适应。
(二)春季的各种压力比较集中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大部分人都给自己定了计划,但有些人急于改变自我现状,给自己制定较高的目标,从而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注意!季节变化加上压力叠加,容易心理“感冒”。
(三)原有的身心状态和社会支持体系
相较于身体素质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会更易出现适应困难的情况。心理素质较差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春天会过分警觉,过分担心,产生不良心态。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体系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难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容易出现心理“感冒”。
(四)认知方式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同样一件事,有些人用积极的思维去看,有些人用消极的思维去看,产生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积极一点,在相同的事情上会有更好的表现力,从而获得好的结果。
三、传统智慧有妙招
妙招1:顺应自然
在生活中,要做好起居饮食,以保“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从饮食来讲要做到饮食有节、清淡,多吃蔬菜,进食要细嚼慢咽而且要多样化,并注意冷热。
妙招2:适度运动
运动有利于改善情绪,运动可以提高自我效能,运动有利于人们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有效地增加人际互动,提升个人的人际关系,运动对很多心理疾病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妙招3:恬淡虚无
要注重自身精神的修炼,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减少主观欲望的需求,目标不要太多、太高、什么都想要。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