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1]。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展现出强烈的网络参与意识、极高的活跃度和敏锐的思维,对于网络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不仅对其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更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化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研究,探索有效的培育策略,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内涵
网络文明素养,作为网络技术与智能媒介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是现实社会文明规范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自然延伸与崭新表现形态[2]。它体现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个体在利用网络资源、参与网络活动时所展现出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及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是网络空间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具体而言,网络文明素养要求个人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维护良好网络秩序,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保护个人隐私及网络安全。同时,还应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清朗、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做出贡献[3]。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与普遍意义上的网络文明素养紧密交织,涉及了网络空间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以及技术技能等多个维度。具体而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网络道德行为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应当展现出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包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避免发布具有攻击性、侮辱性、诽谤性的言论,拒绝参与任何网络诈骗或恶意的人身攻击行为。同时,应致力于传播正面信息,分享积极向上的内容,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正确价值观念
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深刻理解网络不仅是娱乐和社交的工具,更是促进学习与个人成长的重要平台。应当学会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拓展视野,而非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虚拟世界中。此外,应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做到不抄袭、不剽窃未经合法授权的信息。
优良精神风貌
在互联网平台上,大学生应展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致力于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环境。应当尊重他人的隐私与合法权益,坚决杜绝网络欺凌或骚扰行为。同时,积极参与网络社区交流,分享个人经验与见解,对不同观点和多元文化展现出尊重与包容。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应保持冷静和理性,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网络使用能力
大学生需掌握高效的互联网信息检索、辨识、评估与传播技巧。熟练运用各类网络工具和技术,快速精准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理性的真伪辨别和价值判断。应能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资源,为丰富学术探索和生活体验增添便捷和乐趣。
网络规范与安全意识
大学生应严格遵循国家互联网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杜绝参与任何违法活动或传播非法信息。要保持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确保个人隐私及敏感信息的安全。掌握识别和防范网络诈骗与网络攻击等安全风险的方法,在面临网络安全问题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担当社会栋梁之责的大学生群体,其网络文明素养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其中也不乏问题与挑战。
(一)积极方面
网络新技术的接受与运用能力显著增强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新技术的接纳和应用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他们对前沿网络技术保持着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拥有敏锐的技术洞察力,能迅速掌握各类新兴的网络工具与平台。这一能力让他们在信息检索、知识获取、社交交流等多个领域拥有了更多机会和显著优势。他们不仅能在网络世界中游刃有余,更能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参与度。
网络安全意识逐步提升
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认识到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网络活动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个人隐私。例如,使用复杂且难以破解的密码,不在网络上随意泄露个人敏感信息等。此外,面对不断更新的网络诈骗手段,大学生们也能保持高度警觉,通过验证信息来源、咨询专业人士等途径,有效防范欺诈,从而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展现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奉献力量。无论是在网络扶贫、环保宣传,还是在其他社会公益领域,都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创新精神,通过网络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二)问题与挑战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公约及其相关规定的认知存在明显的不足,往往缺乏足够的意识去主动监督自己以及他人所发布的信息与内容的道德性和合规性[4]。由于文明素养不足和自我约束能力缺乏,他们可能会运用侮辱性、攻击性的言辞,对他人名誉进行恶意攻击与诋毁,严重破坏了网络交流的和谐环境。这种网络道德的失范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尊严和权益,也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风貌和社会声誉。
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亟待提升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大学生们往往缺乏必要的辨识技巧和批判思维能力。他们难以有效甄别信息的真实性、信息源的可靠性,以及观点的客观性,因此容易受到不实信息、谣言及误导性内容的蛊惑。这种辨识能力的缺失,不仅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判断和决策上出现偏差,更有可能使他们不自觉地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对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沉迷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虚拟空间,往往长时间沉浸在网络活动中,忽视对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应有关注,导致学业成绩下滑,社交能力退化,甚至身心健康受损。这种沉迷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网络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互联网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在不自觉间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学生不清楚网络言行的法律边界,随意发表不当言论、散布违法信息,甚至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这种对网络法律规定的忽视,不仅使大学生自身置于法律风险之中,而且有损于社会的法治环境和公共利益。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不足的成因
大学生在网络文明素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其成因错综复杂。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其网络文明素养的形成产生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不良信息在网络上泛滥成灾,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虚假信息等负面内容。这些有害信息如同网络世界中的“毒瘤”,深刻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其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不良信息传播和不良行为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网络治理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违反网络文明的行为往往无法得到迅速而有效地遏制,这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缺失。
(二)学校教育的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在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方面尚未形成深入且系统的教学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亟需加强。一些高校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简略涉及网络文明素养的内容,缺乏专门的课程设计与详尽的教学规划。此外,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未能充分适应大学生多样化及实际的需求。同时,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不足,也是限制这一教育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之,高校缺乏对教师进行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的专业培训与支持,使得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中对网络文明素养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家长往往将焦点放在孩子学业成绩和日常生活上,忽视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这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意识,容易受到不良信息侵蚀和影响。此外,家长的网络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缺乏网络文明和自律,孩子可能耳濡目染,逐步形成不良的网络行为习惯。
(四)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网络诱惑的干扰,而偏离正常的发展轨迹。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和困境,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使得他们在网络环境中可能陷入种种困境。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策略
网络文明素养,作为数字时代个体必备的能力与品质,不仅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及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系统性构建并实施针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策略,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发挥社会主导作用,
优化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
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有着深刻的影响,必须统筹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需肩负起引领和监管网络文明建设的重任。为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政府需制定相应政策,积极鼓励和促进网络文明的建设进程。同时,政府应当确立一套网络行为规范,并制定详细的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指导方案,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清晰的方向。除此之外,政府还需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监控网络社交平台,以净化网络空间,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宁与稳定。
媒体应发挥传播网络文明的示范作用。网络媒体平台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所强调的,应当“以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5],确保网络平台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网络媒体可通过举办多样化的网络文明宣传活动、制作公益广告、推出相关专题节目和报道,来营造全社会浓厚的网络文明氛围,并提升大学生对网络文明的认知及其重视程度。
社会各界应形成网络文明共治的合力。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都应积极参与,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格局。通过建立健全网络文明建设的协作机制,以促进信息交流与经验共享,从而推动社会各界在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上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行动。
(二)利用高校主渠道优势,
打造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高地
大学生对于网络文明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其网络文明行为[6]。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培育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关键阵地。
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重构。高校应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融入必修或选修课程之中,通过一系列课程的系统教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伦理、网络安全以及网络法律等关键知识。可以设置专门的网络文明素养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网络文明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比如开展以网络文明为核心的主题讲座、网络素养竞赛以及网络志愿服务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够直接体会到网络文明行为的价值,而且还能增强对网络文明素养的认识,提高其在网络环境中的实践技能。
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应利用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栏展示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地推广网络文明理念,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感染力的网络文化氛围。可以精心策划一系列以网络文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网络文明海报设计竞赛、网络文明微电影创作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在参与和实践中将深刻认识到网络文明的价值,并会主动将这一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共同推动校园网络环境的优化与提升。
(三)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体系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发挥好其独特的作用。
家长要树立良好典范。作为家长,首先要自觉提升自身网络文明素养,遵循网络道德准则,展示出负责任、尊重他人、理性表达的网络使用习惯。通过自身的正面行为,传递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价值观。
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家长应与孩子保持开放性的对话,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对于孩子遇到的困惑和挑战,应给予积极引导和帮助,避免其因遭受挫折或情感缺失而沉迷于网络。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家长应引导孩子了解并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鼓励孩子对网络信息保持批判性态度,学会筛选、分析和评价网络内容。
(四)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
促进网络文明素养的自我修炼
作为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核心主体,大学生自身需树立自我提升的信念,积极投身于网络文明素养的自我养成。
培养自我反思习惯。大学生需习惯性地进行自我审视,发现并积极纠正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可以通过记录网络行为、参与网络素养自我评估等手段,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和深刻反思,从而识别并规划改进的方向。
把握学习机遇。大学生应利用空余时间主动学习网络文明知识,参与相关培训和讲座,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参加线上线下的课程,他们可以扩展知识视野,加深对网络文明的理解和认同。
实践自我约束。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应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避免发布和传播不良信息,积极参与网络秩序的维护。需保持对网络文明的敏感度,遵循网络道德准则,不参与网络欺凌、不传播谣言,积极推动和实践网络文明。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育高素养网络文明教育师资团队
教师是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引导者,其自身网络素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构建高素养网络文明教育师资团队至关重要。
定期开展网络素养培训。高校应定期举办网络素养培训活动,以增强教师在网络伦理、网络安全、网络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可以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或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素养研讨会,从而提升他们对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研讨与交流。建立网络素养教育研讨机制,鼓励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举办教学案例分享、教学观摩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进而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成效。
设立激励机制。通过颁发优秀网络素养教育奖项、提供教学资源支持等措施,激发教师投身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的热情,鼓励教师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六)加大宣传教育引导,
营造培育网络文明素养的舆论氛围
宣传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文明素养舆论氛围,推动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
深化主题宣传。围绕网络文明素养这一核心主题,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如,设计主题海报、制作微视频、发布公益广告等,使网络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校园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网络文明素养的重要性及具体实践方法,以此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情感共鸣。
运用案例警示。精选一些具有警示意义的网络不文明行为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和阐释,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不良网络行为的严重后果,促使他们自我反省,从而自觉规避,防止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
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校园及社会媒体平台的作用,积极传播网络文明的正能量,倡导网络文明新风尚。具体可以策划一系列旨在提升网络文明意识的宣传活动,如招募网络文明志愿者、举办网络文明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举措的落实和大力推广,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塑造健康的网络文明氛围。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是一项涉及众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主体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网络技术快速革新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及时调整和优化策略,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措施,以推动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持续提升,让他们在新时代的网络空间中展现出卓越的文明素质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11/19/c.
[2] 李宏宇.内卷与跃迁:自媒体视域下青年网络文明素养审视与培育[J].领导科学论坛,2021,(12):102-105+117.
[3] 叶定剑.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核心构成及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97-100.
[4] 李爽,何歆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01):62-74.
[5]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
[6] 黄莉,陈俊杰.理性“公共参与者”网络文明素养的影响机制与优化路径——基于CAC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23,(07):97-103+159.